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陈芳桂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杂志2021.02期与2005.04期多版面隆重刊登陈芳桂作品、文章以及专家评论

2021-03-03 00:00:00 来源:陈芳桂艺术工作室作者:
A-A+

  【编者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是我国权威的艺术杂志,特别鸣谢《美术》2005.04期七个版面刊登陈芳桂艺术作品八幅,艺术文章一篇--《我的传统观》,鸣谢《美术》2021.02期再度五个专版刊登陈芳桂的艺术作品 八幅,同时鸣谢山东艺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美术》杂志责编杨灿伟先生为陈芳桂写的专题文章:《变通与延伸》--陈芳桂的中国画。

9iKlq2ucx7aKk0DvzLVu2z9lyHSxGG20N3raebV2.jpg

  《美术》2021.02期刊登的陈芳桂作品和专家评论

9MaJBdmsy15291UfD0LV3naUNluknLkT6raGghKR.jpg

  《美术》2005.4期刊登的陈芳桂作品和专家评论

uN7xkKBRlnGrcE6X9XW6JfFnxv2cn8kt7n4tNvuJ.jpg

Z3TqgxUKOzCbFDwluZZPxI1PoIwSd24dEwNeNwpj.jpg

y1FVr46ekfNWjYzFzWfOmpZHa8qEHo06q7S90gCQ.jpg

3aeC72YFQjLXExmqVJj1V6FRPpFRDkdPahOc4n3a.jpg

  变通与延伸                            --- 陈芳桂的中国画

  山东艺术学院特聘研究员、《美术》杂志责编杨灿伟

  陈芳桂,当代画坛少见的多面手。的确,“军旅画家”、“山水画家”,都是陈芳桂在当代中国画坛立足的显著标签。但与此同时,一方面,陈芳桂的创作不止于大部分军旅画家对主题性创作的扎根与耕耘--得益于早年画过人物画,其后转向对传统山水画的临习与研究,再加上亲炙钟增亚、李宝林的经历,他的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兼具灵动与浑厚,既有苍茫浑厚之感,又不失细节刻画;另一方面,陈芳桂的创作也不像一般山水画家对水墨、宣纸、毛笔等传统国画媒介的专擅--得益于早年当过湘潭锰矿美工,做过宣传画工作的特殊经历,他在创作上并不局限于中国画媒介,而是从作品思路、主题阐述、风格面貌乃至其与实际展示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出发,以求呈现出强烈的个人化视觉效果,因而在材料运用上不拘泥于某个艺术类别,常有“破圈”表现。

  一、对军事题材创作的深入

  尽管在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当专职画家之前,陈芳桂已在湖南湘潭凭借人物与山水创作获得认可,但毋庸置疑,北上成为部队画家是陈芳桂艺术生涯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点与转折,标志着其在中国画坛上的正式启航。换句话说,若要真正触摸陈芳桂绘画的核心,军事题材创作则无法绕开。

  当代中国军事题材创作,所描绘的对象往往具有显著的特征,要么是军人,要么是国防利器,但在描绘对象相对局限,较为固定化的背后,是部队艺术家对熟悉事物的观察、体悟与反映。陈芳桂也是如此。事实上,描绘熟悉的对象,意味着对象天然地具有真实与鲜活,意味着对象有可能走向具体与深刻。比如其《长空亮剑》(2009)与《阵地之一》(2011),描绘的都是火箭发射的动态场面,同为三联形式作品,且具有纪念碑式构图,不同的是:前者以一种类似于民间剪纸与木刻的手法进行创作,大块面积的红色烘托出热烈、自信的氛围,构成意味浓烈,形式感极强;后者整体为重墨组成,而火箭箭头的那一小块红色尽管面积不大,却牵引着观者的视线往上延伸,作者还利用发射喷雾的留白穿插画面,组织不同空间,使看起来相对宁静且深邃的画面具有一定动感。再如《大国长剑》(2020),描绘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新型武器,这也是陈芳桂熟悉而外界普通大众所不甚了解的事物。该画作整体以水墨绘就,唯一有显著色彩的为红色“八一”标志,以此带出所绘对象的身份属性;陈芳桂在此采取横构图形式,尺幅巨大,高3米、横12米,而所绘武器几乎撑满整个画面空间,仿佛像连绵不绝的山岳一般,更以一组武器的正面形象占据画面最中央位置,其视点直接面向观者,具有一种蓄势而发的力量感;肯定、笔直的线条与大体块、厚重的墨团相结合,更使武器直观地呈现出一种坚不可摧的形象,正如作品名“大国长剑”一般昭示着国防力量雄强而不畏敌人的自信,传递出保家卫国的意涵。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芳桂就是因为描绘的对象是其本人熟悉的事物,画面形象尽管被高度概括也不显得空洞,主题内容就算一目了然但也不至于贫乏境地。这和陈芳桂对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有着直接联系,而这点在其《长城组歌》(2012)与《基石颂》(2014)两件作品中能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两件作品中主体对象的描绘均以宣纸与毛笔绘就,但呈现出来的整体则为装置形式。前者参加“第12届全军美展”并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奖,作品高2.7米,宽度超过12米,表现手法上将国画、版画、壁画与浮雕相结合,既有直接描绘,又有拼贴与堆放,主要描绘了众多革命将领与英烈,喻示他们是国家民族的脊梁,是抗战解放缔造新中国的铜墙铁壁,组成了现代万里长城;后者参加2014年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造型奇特,色彩浓烈,红、蓝、黄的几大色块搭配棕色山体,加上描绘的“二炮”创业之初的艰难情景与山体侧面配合主题的铭文,将“二炮”喻示为新中国基石的主题较为丰满地传递出来。在这两件作品上,陈芳桂既体现出作为湖南湘潭人、作为军旅画家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更反映出他对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变通。他不拘泥于国画材料,而以综合材料乃至装置形式探寻深刻主题的内核及与之相适配的形式表现,从而实现对军事题材创作的创新与拓展。

  二、对湖南山水的表现

  实际上,从湖南到北京,陈芳桂一路走来,持续深耕于山水画领域,成绩卓著。可以说,山水画与军事题材创作已然成为陈芳桂绘画艺术重要的“双壁”,既补足彼此,又交相辉映。而谈起陈芳桂的山水画,总离不开其对湖南景物的表现。陈芳桂出生于湖南湘潭,艺名陈锰,而湘潭锰矿举世闻名,其实我们仅从其艺名之“锰”上便可感知陈芳桂身上葆有的家乡情结,这种情结也落实到其山水作品中,并化作陈芳桂与家乡湘潭之间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系。与陈芳桂军事题材创作手法变化多端,观者难以寻觅、把握其中的同一性与风格特征相比,其山水画的表现重点相对较为“连贯”,手法运用相对“有迹可循”,概括说来就是对线条与墨团(块)的灵活运用。但是另一个难题也随之而来,即相近的主题或者接近乃至一致的景物,在他的笔下均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这样的表现背后又是什么因素所促成的?答案或许就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比如同样描绘张家界,陈芳桂在《神奇的张家界》(2015)中以横构图表现,宽度接近6米,选取的主要描绘对象是少有人表现的中段山体,而山体仿佛被板刷以重墨铺平,构成味极浓,接近一种实验性水墨风格。而《张家界烟云》(2015)与《张家界秋韵》(2016)均为竖构图,接近传统图式结构,前者画风较为粗犷朴拙,以恣意纵横的淡墨表现出灵动、瞬息万变的烟云,再以金石味浓厚的浓墨皴擦出稳固、坚实的山石树木,中间层次的灰色在这里被画家所舍弃,更多的是表现出张家界被陈芳桂《鹤岭胜境》中国画 97cm×180cm 2017年云雾环绕时的轻盈与灵动;后者偏向于细密一路,画面层次丰富,无论是山体的皴擦还是树木的细节均有具体表现,画家在此完全呈现出早期研习传统山水画的功底与曾备受黄宾虹的影响。

  表现相同的对象,乍看之下是不同的表现方式,但仔细品读又能发现其实指向于同一个作者。这种因地制宜、随心所欲的灵活变通对于陈芳桂来说,既是一种能力彰显,但更是一种策略运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陈芳桂在描绘湖南山水时所遭遇到的天然难题,那就是没有参照物,没有成功模板,这意味着其中之表现手法需要自行揣摩。诚然,湖南景物开始成为重要描绘对象,成规模地出现在山水画中,在新中国初期已露端倪,但那描绘更多的是一种关于革命圣地、红色山水的主题。而那样的“山水画”中的山水其实为附属位置,大部分画家如胡佩衡、李可染、钱松喦等人的真正重点在于具有革命色彩的建筑物,乃至其他具有独特的延伸与象征意味的景物(如韶山)之上,这也是新时期以前甚少有以湖南张家界为主题的经典山水作品留存的重要原因。不论是作为一个军人还是一个湖南湘潭人,陈芳桂的勇于挑战难度似乎已成交口称赞之谈。他在表现湖南山水上可谓异军突起,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技法表现以作实验,并最终熔铸成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山水图式。

  三、对表现性水墨的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题性创作与山水画之外,近年来的陈芳桂还涉猎一些探索性极强、写意味尤浓,甚至接近于抽象范畴的表现性水墨。尽管陈芳桂在这类作品上往往舍弃细节刻画,即描绘物象的形态远不及其军事题材创作与山水画来得具体,无论是创作时间还是风格面貌也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但仍对画家起着重要作用:这类偏向于自由挥发、即兴表现的写意水墨,长期与陈芳桂绞尽脑汁、运筹帷幄的军事题材创作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使陈芳桂的主题性创作既不呆板,又偶有对形式语言的突破与更新;另一方面,使陈芳桂的表现性水墨在不显空洞的同时,又极具品读性与韵味。比如陈芳桂于2020年疫情期间创作的《矿工》就是表现性极强的系列作品。每幅作品均为单人肖像形式,尺幅一致,颇为巨大,高3米、宽2.15米,所绘对象均为湘潭锰矿矿工,或正面或侧面,但其中之炯炯眼神都注视着观者,画家仿佛以此“强制性”地促使观者与肖像人物进行心灵上的深层对话,传递出画家对矿工艰苦生活的理解与关怀。或许,曾当过湘潭锰矿美工的陈芳桂对矿工这一特殊群体有着其他画家难以企及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因而在这里,陈芳桂以顶天立地的构图,交互纵横的如山沟般的线条,肆意自由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触与富有层次的墨团融合在一起,呈现给观者的是既简单又震撼人心的矿工肖像传记--人物并不卑微,反而越显巍峨。诚如王鲁湘曾指出的,陈芳桂在塑造人物时会有意无意地将他们当成山岳进行塑造。《矿工》系列便是如此。

  同样是2020年的作品,不论是《混沌》《日黄昏以为期》《日照楚山湘水流》中由浅墨晕染成的一片混沌,还是《武陵烟雨》与《昆仑之歌》中由撞墨交融成的山体,抑或是《云山乱 晓山清》中由交错纵横的线条所构建出的山脉……这些作品中的物象似是而非,但如实的刻画本来就不是陈芳桂的主要意图。他在这类作品上的关注点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即希望通过自由肆意的表现,尝试在画面中传达更深层次的自我,以及对形式语言的思考与创新性理解。同时,这种尝试对于陈芳桂来说也是一种关于突破自身技法的“试错”表现。而这种试错,其实就是画家再一次变通的延续。其背后是画家寻求一种更有力度,更具深刻表现力的策略与意图。在这个过程中,陈芳桂还力图实现两个层面的作用:既实现对主题内容的解放,又实现对形式语言创新坐标的寻觅。难能可贵的是,“军旅画家”的身份标签并没有束缚陈芳桂在创作上的思维、视野与具体表现;同样,陈芳桂也没有被“山水画家”这重身份框在所限定的圈子里。相反,他以非凡的探索勇气与自由表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把路越走越宽广的画者。从早期的人物到山水,再到军事题材创作、山水与表现性水墨并行,陈芳桂的绘画难以用任何一家一派进行划分,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行走痕迹,既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统领这些痕迹并将之黏合为一个整体的是陈芳桂极具冲击力的个人图式。更重要的是,陈芳桂在坚守自身绘画理念的同时也在进行不断的变通--不论是不同艺术类别、不同媒介的“破圈”,还是面向同一主体物象的不同技法运用,抑或是表现性水墨的尝试,都体现出陈芳桂以“变通”作为一种持续突破自我的策略,实现着自身在艺术道路上的延伸。

  本期编辑制作:文静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陈芳桂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